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乡村振兴“培优扶强计划”实施方案7篇

时间:2022-09-22 14:45:05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培优扶强计划”实施方案7篇乡村振兴“培优扶强计划”实施方案 八年级英语培优扶困教学计划密晓芬一、指导思想: 培化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培优扶强计划”实施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培优扶强计划”实施方案7篇

篇一:乡村振兴“培优扶强计划”实施方案

级英语培优扶困教学计划 密晓芬 一、 指导思想:

 培化计划要落到实处, 发掘并培养一批尖子, 挖掘他们的潜能, 从培养能力入手, 训练良好学习习惯, 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 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 提高整个班级的素养和成绩。

 主要措施: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二共有学生 53 人, 从学习情况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看, 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学习目 的明确, 上课认真, 各科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 且质量较好, 能起到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但也有少部分学生, 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态度欠端正, 书写较潦草, 作业有时不能及时完成, 因此本学期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外, 我准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通过培优辅差的方式使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潜能生得到较大进步。

  三、 具体措施 1、 加强交流, 了 解潜能生、 优异生的家庭、 学习的具体

 情况, 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2、 搞好家访工作, 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交流、 听取建议意见。

 3、 沟通思想, 切实解决潜能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4、 坚持辅潜工作, 每周不少于一次。

 5. 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6. 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 差生加以学习。

 7. 课堂上创造机会, 用优生学习思维、 方法来影响差生。

 8. 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

 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 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9. 采用激励机制, 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 并鼓励其继续进取, 在优生中树立榜样, 给机会表现,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10. 充分了 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 给予正确引导, 朝正确方向发展, 保证差生改善目 前学习差的状况, 提高学习成绩。

 四、 主要措施 1. 围绕提高均分、 合格率和优秀率的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优和辅差计划, 严格按计划实施, 注重过程, 注

 重效率, 注重效果。

 争取做到“顾两头, 抓中间”。

 具体分析每一个目 标学生的实际情况, 稳定优生人数, 狠抓中间段。

 在上学期的基础上, 继续进行集体培优。

 把优生集中在一起定时定点进行。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英语。

 3. 做到”堂堂清”, “月月清”:

 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听课—复习 ”三步.并积极检查.把当天的功课在当天解决。

 在月考中检查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再及时把进行讲解和解决。

 4、 利用早读和口语操练, 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加强背诵, 记单词和阅读的训练, 利用早读, 口语操练等时间进行有组织, 有目的, 有意义并且有效的练习。

 总之, 本学期我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当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但是我们坚信我们的努力和协作能够使我们虽然上学期的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我们本学期的目标。

篇二:乡村振兴“培优扶强计划”实施方案

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精神,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体系与目标 (一)工作体系。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对接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工作任务,以更高站位做好顶层设计,以更实举措推进机制突破,以更大力度促进项目落实,构建“1+247”工作体系,为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蹚路子、树样板。

 ——现 实现 1 1 个总体任务。对接***三大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立足原有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优化布局补短板,围绕产教融合破障碍,围绕办学水平抓提升,围绕机制创新占高地,力争三年内建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并行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动 推动 2 2 项重点改革。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构建多元办学格局;推进绩效工资改革,落实职业院校在机构设立、岗位设置、人员招聘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与教师的内生动力。

 ——成 完成 4 4 大攻坚任务。破除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藩篱,建立部门统一管理的大职教格局;建立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布局同步规划、配置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联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协同;建立技术技

 能人才供需资源平台,完善专业调控预警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有机高效对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更好发挥企业育人主体作用,探索建立校企共同治理机制。

 ——现 实现 7 7 个全面提升。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工程,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施教学提质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学分制改革,积极建设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实施实习实训改进计划,建设大型智能(仿真)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效能显著提升;实施职教赋能计划,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实施产教融合项目培育计划,校企合作水平整体提升;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支持学校引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教师专业素质显著提升;举办“一带一路”职业院校高端论坛,打造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工作目标。到 2022 年,市域内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标;新建成 1 所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 75%以上;全市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 33.9 万人,中职学校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 2000 人,高职院校达到 19400 人,基本普及高职教育;对接重点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达到 17.7 万人,冠名班、订单班专业规模达到3.8 万人。经过三年努力,基本建立起结构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科学、校企合作机制成熟、学校运行机制高效、保障政策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特色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模式。

 二、重点工作 (一)高起点 规划职业教育结构布局。

 1. 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市域统筹,打破学校类型界限,跨部门、跨行业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由部门统一牵头管理的工作机制。将按照高校设置程序进入高等学校序列的技师学院纳入高职(专科)统一招生平台。支持***市技师学院、莱芜技师学院、山东蓝翔技师学院按程序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

 2. 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支持职业院校与大型国有企业联合举办职业大学、二级学院或产业学院。支持鼓励企业以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合作共建等方式依法参与职业院校办学或举办职业院校。支持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鼓励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允许通过 PPP 模式、融资贷款、土地置换等途径拓宽筹资渠道,构建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格局。支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中职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山东省首家长者福祉学院,支持***护理职业学院康养产业研究院建设。推动院校向企业购买技术课程和实训教学任务。支持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对接***三大国家战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十大千亿产业,建设多元主体职业教育集团,探索以产业链、资产链、人才链等为纽带实施实体化运作。支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文物修复与保护职业教育联盟。到 2022 年,建设 2 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争创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

 3. 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供给资源平台,完善人力资源统计、预测、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职业教育专业认证、质量评价、专业预警调控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全方位对接。定期编制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状况报告,发布职业院校专业设

 置“负面清单”,建立以专业评估结果为基础的排名机制。鼓励职业院校面向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和十大千亿产业发展,主动布局一批产业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扶持涉农、家政服务专业。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按规定在目录外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培养紧缺急需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到 2022 年,重点培育和打造 25 个左右省级高水平中职专业(群)、12 个左右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群),遴选培育 1000 名“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4. 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支持***第九中学、***回民中学、长清中学、长清职专、济阳职专、章丘职专、***艺术学校、***旅游学校等开展职普融合试点,探索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为学生实现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平台。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为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职业学校。

 5. 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支持***职业学院、***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护理职业学院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支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支持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支持***职业学院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支持***职业学院转设***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支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开办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专业。支持***职业学院、***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护理职业学院及其他民办职业院校与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培养职业教育本科生、专业硕士。支持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在我市新建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积极争取应急救援国际学院

 项目落地***。到 2022 年,创建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 4~5 所、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 1~2 所。

 (二)高标准提升办学质量。

 1. 实施教学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将质量意识贯彻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动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学标准衔接落地。突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能力与资格并重,丰富、完善和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融通。根据不同行业和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科学调减学生文化理论课学习时间,增加实训和在企业实习实践时长,发展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完善市级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和教学能力大赛制度,支持市属职业院校承办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2.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春季中考”制度,制订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为学生依照兴趣和禀赋多样化选择、多渠道成才拓展路径。扩大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健全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有机会升入高职院校。

 3. 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智能电子与控制技术研发中心和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粉末冶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中草药开发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

 建设,促进各类教育形式和终身教育间的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积累和转换。开展职业院校教学诊断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估。到 2022 年,立项建设 100 门左右市级优质课程、3 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 300 门在线开放精品课程、5 所省级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院校和 1 个试点区县。

 4. 改进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对不达标学校责令限期整改或停止招生,确保到 2022 年市域内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标。将第三方评价评估结果作为对相关院校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扬奖励的重要参考。全面实施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自 2020 级新生起,建立全市中职学校“公共基础、专业理论测试+专业技能抽测”制度,落实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5. 落实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依法支持职业院校为开展企业培训、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等活动变更业务范围。允许职业院校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逐步实现年培训量达 10 万人次以上。实施职教赋能计划,在全市遴选基础条件好、专业特色明显的 10 所中职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无偿专业技能培训试点。设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对开展职业培训、以工代训、职业技能鉴定、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培训学校和机构给予补贴。加大对农村地区、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集聚市内优质资源完成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任务。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培训收入用于学校发展。

 (三)高质量推进产教融合。

 1.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加快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校企共同治理机制。开展市级产教融

 合型企业认证工作,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按投资额的 30%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建立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将规模以上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支持***职业学院、***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等建设省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职业院校开展生产服务性实习实训取得的勤工俭学收入,可提取一定比例支付学生劳动报酬。实施产教融合“145+X”项目培育计划,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和双元制改革,定期对“1+X”证书制度试点、订单制培养工作进行督导,建立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到 2022 年,重点建设 5 个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5 个乡村振兴示范校,推动 5 所高职院校、20 所中职学校和部分职教集团、100 家左右企业深度参与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项目。

 2. 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联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协同,同步规划配置职教资源,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式,高标准建设***市大型智能(仿真)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并打造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和企业培训培养紧缺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心。支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5G 综合应用示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护理职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大健康实训基地、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人工智能和粉末冶金全产业链绿色智能制造产

 教融合实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通过场地、设备租赁等方式与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鼓励支持职业学校举办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其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到 2022 年,建设 10 个左右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产教融合深入、育人效果明显的市级生产性实训示范基地,7 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3. 构建高品质研究平台。打破现有职业教育教学人员、研究人员、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研究架构,以产教融合立意,以结构重组破题,以多元机制布局,建立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平台,立足产教融合、专兼结合,公开招聘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人员作为研究员,成立若干专业委员会,作为***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专业智库,重点开展专业建设指导、教学诊断评估、人才供需预测、发展路径研究、技术成果转化、行政决策咨询等工作,增强产教融合的深度和职教研究的效度。

 (四)高水平建设师资队伍。

 1. 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允许学校在限额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并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允许自主设置岗位,自主确定用人计划,自主确定招考标准和内容、程序,在相应人事考试官方网站公开招聘岗位信息,自主招聘各类人才,实行事后备案。技能性强的专业在人员编制上给予倾斜。改革教师招聘制度,职业院校新进专业专任...

篇三:乡村振兴“培优扶强计划”实施方案

省培优扶强工业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培优扶强龙头企业,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撑,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深刻把握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强龙头、强配套、强融合,通过实施龙头企业“三个一批”行动,着力做优做强一批现有龙头企业,加快壮大一批龙头培育企业,策划引进一批新的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加强创新研发、实施并购重组、扩张先进产能、加快改造升级、提升品牌质量、带动产业链建设,到 2025 年,在全省工业领域力争培育规模超百亿元企业 60 家,打造若干个更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千亿级、五百亿级世界一流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形成 20 个以上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带动培育 300 家以上单项冠军、1000 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龙头企业壮大规模

  1. 培育百亿 企业。加强资源要素统筹调度,以经济运行分析为基础,建立常态化的龙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机制,密切跟踪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全力帮助龙头企业提升存量、挖掘潜能,促进龙头企业多接订单多生产,积极做大总量,培育壮大更多百亿级龙头企业。对企业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 100 亿元的,省级财政给予一次性 300 万元奖励。

  2. 促进项目建设。健全“五个一批”和“全系统、全过程、全覆盖”抓项目工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主动围绕产业导向、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策划实施增资扩产项目,持续扩大产能。完善龙头企业重点项目挂钩联系服务制度,加强龙头企业项目跟踪服务、要素保障,紧盯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关键节点,及时协调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确保项目按计划开工、按序时进度建设,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形成龙头企业发展增量。

  3.。

 实施并购扩张。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引导龙头企业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展兼并重组,健全完善生产、研发和服务体系,快速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对企业兼并重组重大项目发生的评估、审计、法律顾问、财务顾问等前期费用和并购贷款利息予以补助,单个项目补助不超过 300 万元。

  责任单位:省工信厅、发改委、财政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二)推进龙头企业创新发展

  4.。

 激发主体作用。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经费分段补助等创新激励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把龙头企业打造成为强大创新主体。推动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

 5.。

 打造支撑平台。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给予最高 1000 万元奖励。对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创新中心试点的牵头单位分别给予 1000 万元、100 万元资金扶持,对新认定的省企业技术中心给予 50 万元奖励。

  6.。

 加强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关,增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供给。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实施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推动龙头企业研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对经认定属于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按不超过市场销售单价 60%、最高给予 200 万元补助,属于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按不超过市场销售单价 30%、最高给予 100 万元补助;对首批次新材料应用示范产品,最高给予 200 万元奖励。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国(境)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在本省实施转化,按照企业对该项目实际支付的技术交易额不超过 30%的比例、最高给予 200 万元补助。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工信厅、发改委、财 政厅,省税务局、厦门市税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三)促进龙头企业改造升级

  7.。

 加大技术改造。引导龙头企业围绕设备更新改造、产品升级换代、先进技术开发应用等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扩大先进产能规模,省级财政按项目设备(含技术、软件、咨询设计等)投资额不超过 5%的比例给予补助,单家龙头企业最高 1000 万元。对实际总投资 1000 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在项目完工投产后且较上一年度营业收入增长的,省级财政再按项目设备投资额不超过 5%的比例给予奖励,单家龙头企业奖励金额最高 1000 万元。发挥省级财政技改专项资金作用,支持更多企业获得低成本中长期项目融资。

  8.。

 发展智能制造。推动龙头企业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渗透融合和创新应用的智能制造、“机器换工”,引领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龙头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引导龙头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5G+工业互联网”和工业 APP 典型应用案例,对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5G+工业互联网”等应用标杆企业,分别给予不超过 200 万元、50 万元奖励。

  9. 推动服务型制造。引导龙头企业在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领域培育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对新增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企业、平台)分别给予 100 万元、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分别给予不超过 80 万元、50 万元奖励。

  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市场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四)提升龙头企业品牌质量

  10. 打造高端品牌。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外高端品牌并购,并在省内设立该高端品牌的营销总部,统一经营和运营,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品牌产品,龙头企业所在地政府可“一事一议”予以支持。

 实施以各级政府质量奖、地理标志产品、驰名商标、老字号、知名商号等为核心的品牌战略,引导龙头企业强化国际品牌意识,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龙头企业。

  11. 提升质量标准。引导企业强化质量标准建设,对新获得国家和省级质量标杆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 80 万元、30 万元奖励;对新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 500 万元、300 万元奖励;对新获得福建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 200 万元、100 万元奖励;对新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福建省专利奖特等奖的企业分别给予 100 万元奖励。支持龙头企业参加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修订,省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按规定给予专项补助。

  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工信厅、财政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五)强化龙头企业对接引进

  12. 全力谋划引进龙头项目。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等领域,深入梳理产业龙头企业招商目录,精准对接世界 500 强、民企 500 强、台湾百大企业和央企等,全力谋划引进一批龙头项目。用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大力拓展智能招商,多渠道对接引进龙头企业。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突出“一把手”招商,有针对性地梳理跟踪产业龙头企业信息,挖掘投资意向,整合资源、精准对接、集中攻关,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龙头重点项目,培育形成新的本土龙头企业。

  13. 精准对接龙头配套项目。围绕龙头企业梳理原材料、销售端、供应链等配套情况,强化上下游协同攻关,推进进口产品技术省内国内替代,精准策划生成一批产业链缺失、延伸项目和龙头企业配套项目。推行“龙头企业开单、政企联手招商”等招商方式,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商协会、政府驻外办、异地商会作用,引进一批产业链填平补齐的好项目,配套推动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14. 加大招商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各园区围绕龙头企业落地量身定制招商政策,在项目代办报审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生产办公用房建设、技术管理团队住房、政府采购首购等方面予以特殊支持,提供“拎包入驻”式优质服务,营造最优的龙头企业投资环境。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设立的总部、区域中心及其他特别重大企业,给予“一事一议”综合奖补政策配套。实施民企产业项目第三方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激励引进有利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产业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引资人,按引进项目首期核准或备案固定资产投资额分档一次性给予奖励。

  责任单位:省商务厅、发改委、工信厅、财政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六)引导龙头企业固链延链

  15. 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套。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龙头企业铸链、补链、强链工程,营造有利于龙头企业产业配套的条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内循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筑牢产业链发展基础。支持各级各部门、行业协会举办或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产品推介、上下游协作配套、项目供需对接“手拉手”活动,促进龙头企业持续加大本省采购、增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促进一大批配套、协作企业发展。

 16.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突出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集群主引擎的作用,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打造龙头引领、关联配套、专业分工、协作发展、社会化服务的

 产业集群格局。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相关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示范标杆园区和产业发展高地,对考核优秀的试点园区按照正向激励机制给予一定奖励,对试点园区的重点产业项目及配套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扶持。

  17. 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加强政策倾斜和要素保障,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增强配套龙头企业的生产服务能力,着力培育在细分行业、产品、市场、技术工艺上居全国前列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资,对我省中小企业经“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或银行业金融机构自建的供应链融资平台开展应收账款融资的,省级财政按我省中小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获得年化融资额不超过 1%的比例,对供应链核心企业最高给予 200 万元奖励。

  责任单位:省工信厅、发改委、科技厅、商务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健全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分类指导和政策协同,统筹资源做优做强龙头企业,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推广交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省工信厅要建立龙头企业名单生成发布、评估考核、动态更新工作机制。各市、县(区)要对列入名单的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结对服务龙头企业工作机制,指导龙头企业制定加快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坚持项目化运作方式,完善龙头企业工作台账,坚持一难一策、一事一策,强化问题协调,提供点对点精准服务,帮助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发挥“政企直通车”平台作用,最大限度协调解决龙头企业发展经营中的困难问题。

  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等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二)强化政策要素保障。龙头企业同一时期实施的不同项目,可叠加享受省级财政资金奖补政策,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鼓励各市、县(区)结合龙头企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与龙头企业签订“一企一策”协议,依法依规在项目用地、资金补助、环境容量、能耗指标、教育医疗、人才引进、住房配套等方面提供精准政策支持,有针对性地破解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深入实施“全闽乐购”等促消费行动,优先对接龙头企业产品,拓展本省市场空间,推动龙头企业扩大产能、增加供给。龙头企业实施重点项目中需省级协调的相关问题,及时纳入省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协调会予以协调推动。各地应加快盘活使用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对龙头企业项目建设用地、用林申请加快审批进度,所需的用地、用林指标予以倾斜支持。对龙头企业在本地实施总额较大的再投资项目,所在市、县(区)可视同招商引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并结合龙头企业既往贡献予以财政奖补。龙头企业的控股子公司,且上年度营业收入超过 1 亿元的,可同等享受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责任单位:省工信厅、发改委、商务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林业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结合龙头企业发展,动态跟踪龙头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深化产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优先配置信贷资源、增加资金供给,加大信贷等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发行中期票...

篇四:乡村振兴“培优扶强计划”实施方案

年级数学培优扶困计划

 杨河中学 张军杰 2014. 12. 20

 2014—2014 第一学期九年级班数学培优扶困计划工作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和《隆德县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培优扶困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过程, 使学生积极、 主动、 持续、 和谐、 全面发展, 关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 使其各有所得,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进步的乐趣,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 目标任务:

 实施特殊教育计划, 分层教学, 切实提高优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掘并培养一批尖子, 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学生的学习成绩, 训练他们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扎实的基础; 同时要帮助弱势学生取得适当进步, 让他们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 逐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树立起学习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 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从而实现我们的目标:

 让优生更优, 差生不差, 共享成功。

 三、 具体措施:

 1. 更新教学观念, 端正教学思想。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既关注优秀生, 也要关注学困生。

 2. 科学有效地分类指导, 做好思想方面的培扶教育。

 关爱后进生, 多鼓励少批评。

 3. 以课堂为本的原则, 抓好学科辅导。

 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4. 以个别辅导为主, 抓好课外培辅工作。

 减少作业量, 认真查漏, 专项训练。

 5. 培优主要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及发展多种能力为目标。扶困则重在帮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特殊帮助, 采取分层、 分组的方式,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

 四、 基本情况 1、 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习情况、 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日常行为规范情况来看, 九年级(1)班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上课认真, 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 自我要求严格。

 九年级(2)班部分学生学习努力, 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也能按时按量完成, 但同时,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够认真, 学习态度比较懒散, 自我控制力不强, 出现上学注意力不集中、 不主动做课堂上练习等现象。

 2、 培优扶困对象 班

 级:

 九(1)

 班 培优对象:

 苏

 浩

  舍心梦

  马秀琴

 雍国娜

  郭小霞

  冯宁

  米天芳

 马文芳 扶困对象:

 马海者

 马生万

 摆小琴

  王小飞

  米

 剑

  柳文雯

  郭

 雪

  马海花

 穆晓燕 班

 级:

 九(2)

 班 培优对象:

 杨文琴

  马文花

  高文斌

 张艳斌

  冯彩霞

  冯

 莉

  摆小琴

 摆小兰 扶困对象:

 冯小梅

 张

 芳

 马

 龙

  王维虎

  摆晓红

  马志红

  咸宝花

  古清龙

 王万霞

篇五:乡村振兴“培优扶强计划”实施方案

级第一学期数学培优扶中辅差计划

 张远丽 新接手一个班级,在没有测评的情况下,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貌似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但能够做到的是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定期单元测评、上好每一节课。在第一次测评后,再投入到培优扶中辅差工作中,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一.思想方面的培优扶中辅差。

 1.虽然只是任课教师,但也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谈心,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2.定期与学生家长、班主任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有效培优扶中辅差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1.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在数学课中,安排好座位,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

 3.课堂练习分层布置: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培优扶中辅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

 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扶中辅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扶中辅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到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5.中等生的成绩尤为要引起重视,成绩起伏变化最大的就属于中等生,所以要时时关注他们的动态。

 6.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只要一点提高,就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三.在培优扶中辅差中注意几点:

 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根据优中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中等生除了必做题以外,适当的加以拓展,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3、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4、不定期地进行所学知识的小测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

 5、要讲究教法。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如上复习课时,要把知识进行网络,把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把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上习题评讲课时,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使差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

推荐访问:实施方案 振兴 乡村 计划 培优扶强

相关推荐